您的位置::海外农业网 >> 火葱

跋涉在田野山林的盟主们天祝黄堇草丝竹亚洲蓍异药芥属狗舌草

时间:2022年09月05日

跋涉在田野山林的“盟主”们

跋涉在田野山林的“盟主”们

——记安徽农业大学产业联盟首席专家群体

编者按: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两院院士大会时强调,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创新体系效能,着力激发创新活力。安徽农业大学在农业科研及推广实践中不断印证着创新才能迸发活力的科学规律,他们把“五指”握成“拳头”组成跨学科联盟团队,解决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他们深入田间地头,把新的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为农民排忧解难,增产增收。请看本版特别报道——

“要不是万教授,我们恐怕连工资都发不出来了。”“幸亏有汪教授的指导,否则这场雪灾就让我们的蔬菜颗粒无收。”“陈教授帮我们打开了入市的大门,按照他设计的蓝图走下去,我们有信心拿到入市的钥匙。”

近日在安徽农业大学采访时了解到,该校在安徽各地共组建了73个县域农业主导产业联盟,选配50名资深教授担任产业联盟首席专家,在这些“盟主”的身后,还有300多名中青年专家组成的农业技术推广团队,他们常年奔波在“三农”一线,穿梭于田间地头,就像绿色田野上的一个个“科技使者”,让江淮大地乡村振兴有了“定盘星”。

仅2017年,他们就为安徽各地引进新品种599个,示范新技术266项,开展技术培训401场,开展技术指导服务2785人次。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共取得新型专利53项,发明专利22项,制定标为了尽量的减少液体对整机刚度的影响准、技术规程27个……

把“绝活”送到田间地头

金寨县双河镇皮坊村姜农洪杰一直把安农大园艺学院汪承刚教授当成“救星”。双河镇曾被誉为“皖西生姜第一镇”,生姜是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但由于长期连作等多种因素影响,生姜病害逐年加深,特别是姜瘟病的危害,给生姜产业造成毁灭性打击。洪杰种植的6亩生姜,不仅不赚钱,还倒赔各种成本,成了“烫手的山芋”。

汪承刚经过多次实地调查论证,分析原因,提出防治姜瘟病、提高生姜品质的技术规范。利用该技术规范后,曾发生过姜瘟病的田块,生姜普遍长势良好,未发现明显发病植株,平均亩产达2800公斤。洪杰的6亩地一下成了“宝地”,单产创下3500公斤的历史记录,仅此一项收入就高达30多万元。在此基础上,汪承刚为双河镇制定了生姜生产技术标准,规范种植技术,促使该镇生姜亩产平均提高到2500公斤左右,总产值达1亿多元,全镇户均收入增加1.7万元以上。

因生姜“结缘”,汪承刚立刻成为双河镇的“座上客”,作为蔬菜产业联盟的首席专家,一到生姜种植生长的关键期,汪承刚就马不停蹄地走村入户,为企业、大户“指点迷津”。

假排草像汪承刚这样,安徽农业大学的“大教授”化身为一个个“土专家”,通过知识的“金点子”、科技的“金刚钻”,让当地农业产业兴盛起来。

园艺学院朱立武教授是猕猴桃产业联盟首席专家,被誉为“果农的摇钱树”。素有五蒂柿“中国梨都”之称的砀山县,前几年由于遭受严重的病虫害,全县梨树出现大面积溃烂现象,部分发病严重的梨园,烂果率高达70%以上,果农直接经济损失超过7亿元。朱立武赶到当地,对病害症状、发生机理、防控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很快鉴定出病原,筛选出有效药剂,并形成防控对策。“药方”施下去,效果立竿见影,第二年,全县果园病果率平均不超过5%,不仅损失降下去,还大大提升了产量,新增加产值7.07亿元。

金寨县的宋永堂是远近闻名的“能人”,别人养的猪受市场波动影响大,经常亏损,他的“大别山黑猪”却闯入京城市场,一斤肉高达100元。这得益于一个“贵人”李福宝教授。2013年,在外地务工的宋永堂看好一门“生意”,把家乡的土猪肉卖到北京,并满怀信心地成立了公司。没想到“一盆冷水泼下来”,因为品质不好、猪肉价格下降,公司损失惨重。正准备放弃的时候,生态养殖产业联盟首席专家、安农大动科学院李福宝教授率领团队找到了他,给他设计了选育优良品种、猪舍改造等一整套方案。带着试一试的疑惑,宋永堂最后一搏却让他的公司“起死回生”。

一个金点子,就能致富一方人,救活一项产业。就像宋永堂所说,“老李就像俺们身边的专家,有了问题就找他,管保手到擒来!”

“化零为整”实现“1+1>2”

对于产业联盟首席专家来说,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给农业技术推广提出了更高的挑战。“绝对不能躺在过去的成果簿上坐享其成,不能依靠一门手艺吃遍天下”,要想自己始终有“绝活”,就得练就“真功尼泊尔蓼夫”。

优质水稻产业联盟首席专家、农学院武立权教授的记事本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日程:参加水稻高产学术交流会,到基地查看水稻长势,为大户做培训……他感慨:做农业科研不容易,你既得“抬头看天”,了解业界最新成果,探索最新科技;又得“低头看路”,脚踏泥田,传播生产技术。

更大的挑战在于,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推进,农业生产领域出现很多新问题,“一个人单打独斗,解决不了三农工作中的所有问题。”为此,学校打破学科界限,围绕区域农业产业中的关键问题,组建跨学科联盟团队,汇聚了300多名中青年专家,形成一支支乡村振兴“智囊团”。

安徽省水稻产业存在主导品种不明确、主推技术不确定、机械化程度低、农机农艺脱节等突出问题,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武立权团队确立了“品种稳产、技术丰产、机械增效”的总体思路,开启了关键技术攻关研究,对品种进行筛选,升级、改良水稻机插秧的农机装备,创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机插水稻“阶段栽培法”栽培管理模式。几年来,武立权和他的团队“边研究、边应用、边示范、边推广”,先后建立试验基地12个、示范点19个,形成一套节本增效关键技术体系,2014、2015两年累计应用推广面积达到两千多万亩,新增稻谷近11万吨,新增和节支34.86亿元。

“科技推广和服务需要载体,在成果、产业和市场之寻找准自己的位置很重要”。多年的技术服务,畜禽产业联盟首席专家、动科学院陈宏权教授深知,零星的技术服务难以改变企业的技术盲点。他带领团队,通过咨询会、研讨会和现场勘考的形式,先后凝炼服务对象的重点技术需求小叶大戟事项128件,制订出养殖场疾病监控净化方案由北京市海淀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济南兰光电机技术有限公司等多机构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组建了标准起草小组,与服务对象签订服务协议,为养殖场进行体检,涉及猪羊禽上百个指标体系,出具预警报告,并提出大量的补正措施和一对一培训。这种综合服务模式,为企业进行了全面技术武装,让企业发展不再有技术隐患。在此基础上,陈宏权联合服务对象,集成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和畜禽生产,制订《畜禽产业联盟质量管理体系手册》,完成14个控制规程和4个工作指导书,将技术推广、服务和生产建立在质量管理体系之上,通过ISO9001认证。

这种团队作战的优势,正点中了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命脉”,把“五根手指”握成“一个拳头”,把“单一服务”拓展到“全产业链”。

庐江县王玉坤经营的安徽喜洋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开展水稻小麦标准化种植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王玉坤以前联系的是个别的专家教授,需要解决哪个环节的技术问题就找对口专家。现在包括小麦、水稻、病虫害防治、机械化生产等不同产业体系的联盟专家都成为了他的“智囊团”。去年学校水稻团队帮助他使用的机械化插秧技术,插秧效率提高了50多倍。测土配方施肥团队帮助他开发了智能配肥系统,仅此一项成果就使每亩地用费成本节约元。

和农民兄弟心贴心

对于普通百姓、企业来说,“没有关系,没有门路,怎么能请得动省城的专家教授?”

这样的顾虑,很多农户都有。但和安农大的专家接触下来,专家教授变成了老兄老弟,毕恭毕敬变成了亲密无间,一句话,成了“自家人”。

金寨县大畈村村民叶丙向还记得第一次见到高水有机米产业联盟首席专家、植物保护学院丁克坚教授时的情景。“听说有专家来作讲座,反正没事就去凑凑热闹”。没想到丁克坚教授来到稻田里,鞋子一脱,就跳进泥里,拔起一颗水稻开始讲解。这让叶丙向顿时刮目相看。从病虫害防治,到田间管理,丁克坚讲得头头是道,叶丙向听得明明白白。

丁克坚是安农大有名的“严师”,对学生要求严格,平时一副“冷面孔”,学生们都怕他三分。但是一和农民打交道,就一副笑脸,和村民们称兄论弟,“你不能端着架子,要学会和老百姓交朋友,让他们觉得你有本事、靠得住。”

这也是对“大教授们”的考验,既要会站大学讲台,也得会和农民打交道。

村里的人往城市跑,安农大的专家却往乡下跑。这似乎成了一个“怪现象”。

园艺学院徐文娟副教授是蔬菜产业联盟首席专家,2017年6月底,她参加专家团精准帮扶活动,冒雨来中国的锂资源以盐湖卤水锂资源为主到宿松县程岭乡芡实种植基地。一夜之间的瓢泼大雨让乡间小路变得泥泞湿滑,没走几步,鞋子上全是泥巴,但这对于徐文娟来说是常事,“想要取得农户的信任,拉近与他们的距离,第一步要褪下裙装,换上运动鞋,与他们心贴心的交流。”怀着对农民的热情,徐文娟始终把农民的事当做自己的事,不计报酬去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她经常接到陌生人的,咨询蔬菜种植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无论白天黑夜,她总会耐心地给予详细解答。有时为了及时确诊病因,减少农民的损失,她拎起包就赶往田间地头。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她总是挽起裤脚就下田采样,最后带着满身泥泞离开。

30余年来,李福宝不辞劳苦地奔赴皖南、大别山区、江淮丘陵和淮北平原,历经50多个市县,100多个乡镇,开设技术讲座300余场(次),进猪舍、羊圈,钻鸡舍、牛棚,先后培训和指导养殖技术一万余人次,顶雨冒雪,踏泥泞小道,到养殖场(户)现场指导500余次。

“农大的教授真‘土’,但是都和我们农民能心交心。”恰恰因为这种“土”,有“本事”,没“架子”,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

湖南衡阳脑瘫三甲医院
烟台正规医院哪家好
松滋妇幼保健院
肇庆皮肤病医院哪家治疗好
友情链接